新能源車著火該如何撲滅
與傳統燃油車火災相比,新能源汽車的起火機理、燃燒特性和撲救方法存在顯著差異。為有效降低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了解新能源車著火的科學成因、預防措施與專業撲救策略非常必要。本文將從起火特性、撲滅原則、現場處置步驟、滅火器材選擇、救援組織與法律規范等方面,系統、專業地介紹新能源汽車著火的撲滅方法并提供可操作的建議。
一、新能源車起火的特點與成因
1.1 起火源與常見誘因
電池內部短路:制造缺陷、微小損傷、隔膜穿孔或材料不良導致的內部短路,釋放大量熱量。
機械撞擊與碰撞后損傷:交通事故中電池包遭受外力擠壓或穿刺,導致電芯破裂、短路或化學反應。
過充、過放與電池管理系統(BMS)失效:不當充電策略或BMS故障引發電池異常溫升。
熱管理失效:散熱系統損壞或設計不足導致局部高溫,誘發熱失控。
外部熱源或明火:外部火源(如發動機艙火、周圍燃燒物)或電器短路引發電池起火。
1.2 電池熱失控的特性
快速蔓延性:一顆電芯發生熱失控后,會通過傳熱、傳質和熱輻射影響相鄰電芯,導致連鎖反應。
持續釋放高能量:鋰電池燃燒不僅是氧化反應,電解液和電極材料分解會釋放可燃氣體(如有機溶劑、氫氣等),在密閉空間內易形成高溫高壓氣體并伴隨噴發、爆炸風險。
難以撲滅:普通干粉或泡沫滅火器對化學反應內部的熱源作用有限,電芯內部持續化學反應和再起火風險高,需持續冷卻與隔離。
1.3 與燃油車火災的不同
燃油車火災主要以液體燃料的燃燒為主,燃燒產物和火勢演化具有可預測性;而新能源汽車的電池火災往往伴隨有毒氣體、長時間高溫和反復起火的特點。
電池火災更多依賴內部化學反應,表面滅火效果短暫,需要針對電池包進行深入冷卻與熱量吸收。
二、撲滅原則與整體策略
有效撲滅新能源汽車火災應遵循以下原則:
人員優先,生命至上:首先保障車內乘員和現場人員安全,迅速撤離并遠離現場,特別注意有毒氣體和爆破碎片風險。
快速隔離,降低蔓延:切斷電池包與車輛的電連接,隔離車輛周圍可燃物,防止二次燃燒與擴散。
控制熱源,持續冷卻:通過大量水或其他冷卻劑持續冷卻電池包,降低溫度至安全閾值,阻止熱失控蔓延。
防止再燃,延長監控:即便初步熄滅后,電池可能在數小時至數天內復燃,需長時間監測和補充冷卻。
環保與氣體防護:采取措施減少有毒煙氣對環境和人員的影響,并為救援人員配備適當呼吸防護裝備(如SCBA)。
三、現場處置步驟(對公眾與專業救援的區分)
以下分為公眾初期處置(非專業人員)與專業消防救援兩部分。
3.1 公眾初期處置(安全、迅速、有限干預)
當遇到新能源汽車起火,普通公眾應采取以下步驟:
迅速判斷并提醒車內人員:大聲告知并協助疏散,優先搶救弱勢人員(兒童、老人、傷員),在安全前提下切勿返回車輛取物。
立即撥打緊急電話(如中國大陸的119/120/110),報告車輛類型(明確說明是電動汽車或帶電池車輛)、位置與是否有人被困。
與車輛保持安全距離:車輛周邊務必保持至少10–15米以上距離(火勢強烈或車輛表面有爆裂聲時應更遠),高溫和飛濺物有危險。
若可行且安全,切斷電源與充電設備:如果車輛正在充電,應立即斷開充電樁電源;切勿嘗試自行拆卸高壓組件或接觸電池包。
使用適當滅火器初期撲救(僅在小火且確認安全時):干粉滅火器可用于抑制外部燃燒,但對電芯內部熱失控作用有限;切勿在不確定情況下冒險靠近大火或燃料噴濺的車輛。
強調:公眾切勿使用隨手可得的小型家用滅火器對大規模電池火災進行長時間撲救,應立即撤離并等待專業救援。
3.2 專業消防救援處置(技術化、系統化)
專業消防隊到場后,需按照標準化流程處置:
快速評估與建立警戒區:評估火勢、煙氣、有無人員被困、是否在充電狀態;建立安全警戒區并控制交通與人群。
穿戴個人防護裝備:佩戴自給式呼吸器(SCBA)、耐熱防護服、面屏和手套,防止吸入有毒氣體與熱輻射燒傷。
確認是否在充電并切斷充電電源:若車輛連接充電樁,優先斷電;與供電方協同切斷電源,避免觸電風險。
選擇滅火介質并進行冷卻降溫:
大量水冷卻是目前公認對電池熱失控最有效的外部手段。利用高壓水槍或水柱對電池包長時間沖淋,降低表面溫度并帶走熱量。注意水流不可直接對著人員或電氣連接處造成短路危險。
局部需要對電池包進行集中沖洗,優先對著電池包縫隙和受損部位沖擊,持續時間通常需要數十分鐘到數小時,直至溫度穩定在安全范圍。
干粉滅火器可用于抑制車輛外部可燃物的燃燒,但對電芯內部的化學反應冷卻有限,通常作為輔助手段而非根本解決方案。
CO2滅火器或氣體滅火并不適用于電池熱失控,因為無法提供持續冷卻,且CO2可能無法滲透電池內部。
防止熱失控擴散:如車輛相鄰停放多個電動車時,應迅速疏散并對周圍車輛進行噴水冷卻,以避免連鎖反應。
采用遠程滅火或機械隔離:在劇烈燃燒或車輛有爆破風險時,可采用遙控噴水炮、遙控機械臂或使用障礙物將車輛隔離到安全位置(若條件允許),但移動正在燃燒的電動車一般危險性高,應慎重決策。
后期處理與冷卻監測:即便火勢被控制,電池內部可能持續釋放熱量并在數小時到數天后復燃。需將車輛移至隔離場地(如?;诽幚韰^)、對電池包進行持續冷卻、并使用溫度傳感或紅外測溫進行長期監控。
廢棄物與污染治理:滅火過程中產生的含有毒物質的廢水和燃燒殘余需進行規范收集處置,避免環境污染。與環保部門協同處理滅火廢棄物。
四、滅火器材與技術選擇
4.1 滅火劑比較
水(大量冷卻):
優點:冷卻效果好、能持續帶走熱量,減緩熱失控蔓延;普遍易得。
缺點:對電氣短路有潛在風險(需專業操作);滅火時間長、水資源消耗大。
干粉滅火器(ABC或BC型):
優點:對外部燃燒有較好抑制效果,便于攜帶使用。
缺點:對電芯內部熱失控冷卻有限,通常需配合水冷卻;粉末殘留處理復雜。
泡沫滅火劑:
優點:對液體燃料火有效,但對電池化學反應效果不佳。
缺點:不能根本解決電芯內部持續反應問題。
CO2與惰性氣體:
通常不推薦單獨用于電池熱失控,因為不提供冷卻,可能使火勢暫時受抑但復燃風險高。
特殊滅火材料與隔熱箱:
一些研究與企業提出了將燃燒電池浸入水或置于隔熱容器(如消防部門用于處理的冷卻池)的方法;另有專用滅火車和集裝箱可以將著火車輛置入后進行淋水冷卻與滅火。
4.2 現代技術手段
紅外測溫與熱成像:用于監測電池包熱點與溫度分布,判斷是否存在繼續熱失控的風險,指導冷卻重點。
遙控滅火設備:在高風險場景采用遙控機器人、噴水炮或機械臂降低救援人員暴露風險。
專用滅火集裝箱/冷卻池:將燃燒或被懷疑仍有熱源的車輛放入密封或半密封的冷卻環境中,進行長時間浸水冷卻以徹底撲滅內部反應。
五、現場安全注意事項
避免近距離直視高溫噴濺或爆裂碎片,佩戴面部防護與防護服。
小心高壓電危險:高壓電纜、電池端子可能在燃燒后裸露帶電,不可直接接觸。專業人員在斷電前應保持安全距離。
有毒煙氣防護:電池燃燒會產生濃煙和有毒氣體(如氟化物、氰化物、CO等),必須使用SCBA并保證風上作業。
避免二次污染:滅火廢水中含有電池溶劑和金屬離子,需圍堵、回收并按危險廢物處理。
現場記錄與證據保全:對事故進行記錄與取證,以便事后分析電池起火原因和責任追究。
六、救援組織與協同
新能源汽車火災處理通常涉及多方協作:
消防部門:主導滅火和人員救援,負責現場管控。
交警與救援企業:確保道路交通安全、協調車輛拖移與事故處理。
充電運營方與電力公司:在充電樁相關事故中負責切斷電源與設備檢測。
車輛生產廠商與電池供應商:協助提供技術參數、電池包結構與斷電方案,指導專業拆解與處置。
環保與應急管理部門:參與滅火廢水與污染治理,以及事故調查與信息發布。
建立常態化的應急聯動機制、定期開展聯合演練并形成標準化作戰方案,對提升處置效率至關重要。
七、預防與長期策略
從根本上減少新能源汽車火災及其后果,需要從設計、監管與社會層面采取綜合措施:
車輛與電池設計優化:加強電池安全設計(防穿刺、隔熱隔離、熱失控抑制材料),完善BMS策略與熱管理系統。
嚴格質量監管與生產檢測:強化制造過程的質量控制與出廠檢測,減少因缺陷引發的熱失控。
充電設施與使用規范:發展智能充電樁、具備過流過壓保護、溫度監測和遠程斷電功能;推廣安全充電行為與公眾教育。
應急預案與培訓:對消防、救援、運營方進行專門培訓,制定針對電池火災的操作規程與演練。
政策與標準制定:制定電動車火災處置標準、廢棄電池回收處理規范、滅火器材與救援設備配備標準。
推廣新型安全技術:例如熱失控抑制劑、模塊化電池更換策略、自動監測預警系統等。
八、案例與教訓(簡要示例)
近年來存在多起新能源汽車火災事故,通過案例分析可提煉教訓:
充電過程中發生火災:多數與充電樁故障、線路隱患或電池老化有關,強調充電設施維護與實時監測的重要性。
交通事故后延遲起火:碰撞后短時間無明顯燃燒,但由于電池內部損傷,數小時至數天后發生熱失控,提示事故車輛應長期監控或盡早送交專業檢測與冷卻處置。
初期使用干粉滅火臨時控制后復燃:表明僅抑制表面火勢無法解決內部化學反應,需要繼續冷卻與監測。
這些教訓均表明,對新能源車火災不能僅依賴傳統撲救思維,需綜合冷卻、隔離、長期監控與多部門協同。
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交通的重要方向,其安全管理和事故處置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面對新能源車著火這一新型風險,必須采用以“人員優先、快速隔離、持續冷卻、長期監控”為核心的撲滅策略。公眾應掌握基本的自救與報警常識,避免不當干預;專業救援機構需配備相應的滅火裝備、開展專門訓練,并與車輛廠商和充電運營方建立聯動機制。與此同時,從設計、制造、監管到廢棄處理的全鏈條安全措施的完善,是從根本上降低新能源車火災發生率和后果的關鍵。
海灣消防公司主營:海灣消防報警系統銷售,消防設備安裝,海灣氣體滅火、海灣電氣火災、消防水噴淋系統施工安裝,售后維修,海灣消防網站:http://www.kuruiqs.cn/;海灣消防服務熱線:4006-598-119
本頁關鍵詞:新能源車著火該如何撲滅
上一篇:海灣消防G7X新煙感與G3X老煙感的區別 下一篇:沒有了!